绿色低碳发展的厦门范儿!
时间:2022-05-27 11:49

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png

  一辆巴士行驶穿梭于东坪山

  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举办一场大型国际会议

  又会产生多少碳排放?

  在厦门,答案是让它成为“零”!

  启动碳中和项目、打造近零碳排放社区……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过程中,厦门推出一项又一项重要创新实践。厦门市发改委把降碳作为总抓手,持续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践行碳达峰、碳中和 低碳城市更有范儿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2021年以来,厦门市发改委坚定践行碳达峰、碳中和,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到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牵头编制《厦门市碳达峰行动方案》,启动《厦门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2021年9月,市发改委在中国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期间主办2021厦门碳中和产业投融资峰会,厦门市碳中和主题基金签约落地。

  碳中和、近零碳,看似遥远的目标,其实在厦门已经化作一个个生动实践。早在2017年,厦门市发改委即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史上首次提出种植红树林增加碳汇,实现厦门会晤零碳排放的目标。如今,在位于翔安区火炬大桥两侧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林”——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一片片红树林像碧玉一样镶嵌在海上,一只只白鹭在树丛游走觅食。这些红树林,将在20年里完全吸收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厦门市区东坪山,每天来回穿梭的“网红”纯电动巴士,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条纯电动的公交路线,既满足市民出行,又节能环保,年减碳约29吨;

  采用太阳能供电的路灯,可以进行太阳能蓄能、节能,年减碳约59.6吨;

  持续攻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环境更高颜值

  清新的空气、湛蓝的海水、绵延不断的绿色空间,厦门的生态之美令人赏心悦目。

  自2016年6月中央批复福建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厦门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试验区建设作为新时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手擘画“生态省”战略蓝图的重大举措,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

  厦门市发改委锚定将厦门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组织各相关单位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六大行动,着力创新生态文明制度。

  在全国首创“多规合一”、环评审批改革等一批改革事项,构建起科学合理、统筹整合、多元参与、运行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施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36项重点改革任务,出台厦门市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等56项改革成果。

  去年以来,厦门市发改委持续攻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牵头修订《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编制厦门市“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升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强化生态人文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区域交流。

  完善的制度体系,支撑厦门市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垃圾分类全国领先、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获得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

  优美的生态环境质量、优越的生态文明机制、优秀的绿色发展品质,助推营商环境持续提升。2021年6月,全国营商环境评价各指标领域标杆城市名单公布,厦门市18个指标全部获评“全国标杆”,其中包容普惠创新等14个指标进入全国前十。

  “包容普惠创新”是全国营商环境评价18个指标之一,“蓝天碧水净土森林覆盖率”等生态方面指标作为“包容普惠创新”的重要组成内容,为其成为全国标杆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进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发展更添动力

  初夏时节,筼筜湖轻澜起伏、白鹭嬉戏,湖畔行人休闲漫步,畅快呼吸,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画面。

  随着筼筜湖“西水东调”生态补水工程项目试通水,松柏湖、地湖的水又满了,湖面碧波荡漾,水更清了,景也更美了!作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之一的筼筜湖“西水东调”生态补水工程项目,新建补水口5个,目前水路已经全部打通,松柏湖、天湖、地湖每天补水能力最高可达27万吨。

  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市发改委全力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渐显。近五年,全市集中污水处理能力由87.5万吨/日提升至179万吨/日以上,出水水质全部由一级B提升至一级A以上标准。不断提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水平,垃圾焚烧能力从1600吨/日提升至4350吨/日,危废处理能力增加至17.5万吨/年,医废处理能力增加至1.5万吨/年,在全国大中城市率先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2021年以来,全市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鳌冠海域岸线保护和生态综合整治、杏林大桥—新阳大桥岸线整治、厦门大桥—集美大桥段集美侧海岸带保护修复一期等一批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澳头污水处理厂二期、生物质资源再生项目一期工程、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筼筜湖生态环境整治一期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美丽厦门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持续推动产业升级 经济发展更高质量

  去年12月,厦门新能安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在厦门同安正式开工,进一步夯实厦门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助力厦门新能源产业迈入“新时代”。

  新能源、新材料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是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而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储能材料和电池梯次利用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和爆发点。

  近年来,厦门市发改委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决去除高污染高耗能的过剩产能和落后技术、产品,全面实施能效提升工程,实现产业向绿色生态转型。

  其中,构建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生物医药与健康等12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现代化产业链,2021年10条产业链群的产值或营收突破千亿规模。

  厦门全力打造新经济发展高地,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5G通信,华为、浪潮、阿里、腾讯等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厦门数字经济建设,是国家首批5G预商用城市、首批四个医疗大数据试点城市之一,荣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新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同时,厦门市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集中供热和循环化改造,推进交通领域节能,加快绿色港口和绿色空港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这张蓝图上,产业的升级,积蓄了强大的绿色能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

  今年2月,《厦门市“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出炉,厦门将通过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文协同互促、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全国典范效应的“美丽厦门”建设道路。而市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厦门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工作方案》也于近日正式出台,为厦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市发改委将坚持生态优先,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更高水平建设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