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2-02-00-2022-005
  • 备注/文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发展改革委
  • 成文日期:2022-02-08
厦门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发布时间:2022-02-08

——2022年1月7日在厦门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厦门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我们隆重举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庆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厦门经济特区实现的历史性跨越、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挥的独特作用,对办好厦门经济特区寄予了殷切希望、提出了重要要求。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在福建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牢固树立抓经济促全局理念,积极推动落实“七以七为”要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全力推进“五中心一基地”建设,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排名全省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完成国家、省下达目标。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经济规模质量同步提高

1.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效快速有力处置两轮输入性关联疫情,3.5万多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迅速形成24小时内全市超500万人口全员核酸检测能力。全力做好医疗救治、院感防控、社区防控、社会管控和城市运转保障等工作,境外输入关联疫情未扩散,本土疫情12天内社区传播清零、47天内所有患者治愈出院,取得了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的胜利。出台“三不三访”工作措施,保障春节期间全市生产建设平稳运行;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第一时间制定“1+N”助企纾困政策,实施40余项200多条政策措施,“减、免、缓、补”惠企资金超170亿元。

2.经济运行韧性增强。克服疫情和外部复杂形势等影响,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七千亿元,增长8.1%主要经济指标支撑稳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2.6%,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批发零售销售额、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43%、13.5%、11.3%、12.7%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3.2%和12.4%,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5.1%增值税发票开票金额增长38.2%,全年新设企业户数增长13%。

3.项目攻坚强力推进。111个省重点在建项目、27个省“重中之重”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26.3%、118.4%,投资完成率均居全省首位。435个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任务169%。全年“五个一批”项目正向激励综合考评连续2个季度进入全省设区市前三,新增项目659个,计划总投资5384亿元。厦门时代锂离子电池、字节跳动区域总部等项目开工;京东物流园、第二西通道等项目竣工;天马6代、新体育会展中心、第二东通道等项目快速推进。

(二)加快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1.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自创区厦门片区全省考核评估连续四年获评第一,启动建设厦门科学城。嘉庚创新实验室形成锂电池铝塑膜等6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生物制品省创新实验室获批建设,引进落地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12家,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500家,万泰沧海二价宫颈癌疫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增至4家,火炬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第3次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新增2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全面实施人才留厦六条措施,超额完成“三个七”引才目标。

2.产业能级持续提升。新材料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规模突破千亿的产业链(群)增至10条。生物医药与健康、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7.9%、16.3%。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集成电路、信息技术服务、新型显示器件获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航锂电一期、海辰新能源等投产,厦钨新能源、玉晶光电等企业增资扩产,277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竣工44个、开工62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集装箱吞吐量突破千万标箱,入选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新增1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获批国家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智能视听产业基地和海丝艺术品中心加快建设,中国电影金鸡奖等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美图、美柚、点触科技等5家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百强,数字经济规模超4000亿元。规划建设海洋高新产业园,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23%。

3.企业服务成效明显。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减税降费各项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约360亿元。深入实施增产增效行动,推动165家省级增产增效企业和23个省级新增长点项目多产稳产满产。发布37个“免申即享”惠企政策,全年累计兑现资金超1.5亿元。设立厦门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和企业上市培育中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22.7%。全面推进涉企经营许可制度改革

4.招商引资持续推进。全年新增落地高能级项目462个,总投资3641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2.2%,总量占全省比重50.5%,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加快提升专业招商水平,完善专业化招商机制,成功举办“9·8”投洽会、厦大百年校庆全球校友招商大会等大型活动。华润集团、兵器工业集团、京东集团、恒瑞医药等高能级项目签约落地。

(三)推动跨岛发展和区域协同,城市承载力显著增强

1.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协同推进。岛内城市有机更新加速推进,实施湖里东部、湖滨一到四里、何厝岭兜、泥窟石村等重点片区整体更新,全年完成房屋征收188万平方米;滨北超级总部基地、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等加快建设;弘爱妇产医院、金融人才公寓等项目完工。岛外新城片区加快环湾成势,新机场片区快速路网框架基本形成;马銮湾新城“两湾+四岛”水陆新界域初具形态,橙联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建成投用;环东海域新城双十中学翔安校区初中部等建成投用;集美新城川大华西厦门医院主体工程完工,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软件园三期西片区首批研发楼等建成投用;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白鹭体育场、凤凰体育馆、白海豚游泳馆主体结构封顶;同翔高新城加快打造城市新区和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标准化园区。

2.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机场工可、用海、环评、初设获批,航站楼主体工程等15个项目开工。福厦高铁厦门段进展顺利。海沧隧道建成通车,同安进出岛通道、第三东通道完成预可研编制。轨道交通3号线(火车站-蔡厝)开通运营,4号、6号线(林埭西-华侨大学)建设和3号线南延段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原水低线连通工程全线贯通,新建及改造供水管网78.7公里、雨水管网64公里、天然气管道95公里。

3.乡村振兴持续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产值达1170亿元,增长7.8%。实施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197个,总投资3.86亿元。全年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2个,完成投资7.8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600亩创建市级以上绿盈乡村18个、美丽庭院示范户1240户,实现无害化农村卫生户厕全覆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94元,增长12.3%。安区莲花镇获评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镇,集美汽车小镇、动漫小镇纳入省级特色小镇清单管理。

4.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深入推进。编制《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组织实施14个专项规划,完善毗邻区协同发展机制。加大项目推进力度,28个重大协作项目完成投资192.7亿元,城际铁路R1线进展顺利;闽西南集团和基金深度运作,智慧城市等4个项目落地建设。4个经济合作区新签约项目69个、总投资超500亿元闽西南智能制造等7个共建共享平台正式运作,“结婚登记”“政务服务”等事项实现跨区域通办。

(四)深化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更加强劲

1.金砖创新基地加快建设。成功举办金砖国家智库国际研讨会、投融资论坛、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等活动,28个金砖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134亿元。实施“八个一”工程,出台《关于加快金砖创新基地建设的若干措施》,发布60项重点任务清单。挂牌成立金砖创新园,建设金砖工业能力共享平台等7个赋能平台,成立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推出首批39个示范标杆项目。组建厦门金砖新工业能力提升培训基地联盟,参训学员覆盖十多个国家2万多人次。

2.自贸试验区建设持续突破。获批新型离岸国际贸易、飞机经营性租赁外币计价结算等4项试点政策。推出52项创新举措,新增11项全国首创经验。挂牌成立厦门自贸数字化促进中心,建成国际酒平台等一批重点数字化项目。获批建设象屿、海沧港综合保税区,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出台全国首个自贸区供应链扶持政策。

3.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出台《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方案》和《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施方案》。深化“放管服”改革,98%的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90%的事项全程网办,117项跨省通办,113项“秒批秒办”,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实现一日办结。零基预算和财政事权划分改革持续深化。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66项改革任务,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5.2%和40.7%。全国率先推出医保“智能适老”服务,试行推广公立医疗机构“信用就医”和诊间结算。价格改革纵深推进,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由即停即收调整为首次15分钟免费。

4.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实施225项营商环境提升重点任务,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18个指标全部获评“全国标杆”。出台实施《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厦门海丝中央法务区正式运营。持续推进信用示范城市建设,出台6项社会信用条例配套办法,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大力推广信用承诺制。市“信易贷”平台获全国评比第二,个人信用“白鹭分”覆盖近200万市民。

5.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建设持续加力。新增“丝路海运”命名航线16条,命名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5.6%,成功举办“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中欧班列开行197列,累计货值10.9亿美元,增长11%。航空货运加快发展,成立商舟航空物流有限公司,厦门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9.7%。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28.7%和54.9%。

6.两岸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50项重点任务。新批台资项目688个,合同使用台资11.1亿美元,在大陆率先实现台胞按内资企业注册公司,在大陆设立首只全国性台商基金。厦门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厦金通电、通气、通桥项目厦门侧相关工作进展顺利。12345便民服务平台开通涉台服务热线,11个市级行政审批窗口设立台胞台企服务专窗。

(五)加强民生保障和治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1.社会保障不断夯实。城镇新增就业33.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全市登记用工企业、在岗职工数同比增长13%、6.7%。基本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五险参保人数进一步增长。平稳上线全国医保信息平台,在国家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点建设终期评估中名列第二。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标准居全省第一。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全年建成保障性住房1.28万套,配租配售1.9套(间)。开展扩大房源稳定市场专项行动,筹集投放租赁住房3.2万套。切实做好粮油肉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2.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出台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促进公共资源供给均衡。教育补短扩容、名校跨岛行动加快推进建成48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5万个。成为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首批试点城市,复旦儿科厦门医院、川大华西厦门医院获批第二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成2个镇(街)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9个农村幸福院,新增养老床位1472张。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厦门珠绣等4个项目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抗疫题材舞蹈作品《春会来》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第一名。厦门国际马拉松跻身世界田联最高级别赛事。

3.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六;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小流域省考断面实现“四个100%达标”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26公里,大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达179万吨/日,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生物质资源再生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湖里、集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东坪山片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4.社会治理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五。智慧厦门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启动建设,“数字身份”“图看厦门”等一批应用上线。安全厦门深入推进,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0%和5.6%;深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超10万家经营主体近52万种食品纳入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全省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名列前茅;诈骗“厦门经验”全国推广,累计建成1237个智慧安防小区,群众安全感率保持全省第一。“爱心厦门”深入人心,实名注册志愿者超87万人,双拥共建工作不断加强,近邻党建服务模式全国推广。

各位代表,2021年各领域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较大,经济规模体量还较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仍不充分。产业转型升级仍需加力,创新驱动作用需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规模需进一步扩大,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项目滚动接续不足,投融资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发展后劲需进一步夯实。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保障等领域仍存短板,区域间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仍不均衡,推进共同富裕仍需下更大功夫。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中逐一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

 

2022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及省、市党代会精神,紧扣“四个更大”重要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聚焦聚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抓经济促全局、抓项目促发展,全力做好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工作,确保全年经济平稳运行,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推动厦门“高素质更具实力、高颜值更具魅力、现代化更具活力、国际化更有张力”,把厦门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裕、更加繁荣、更加平安,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根据上述要求,并与“十四五”规划目标保持衔接,建议我市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争取更好结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持平;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节能减排降碳年度目标。

为完成以上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着力夯实经济增长基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1.大力实施项目攻坚行动。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市领导联系(挂钩)项目推进督办机制。加强项目超前期研究,聚焦“两新一重”、重点产业和民生补短板等领域,提出一批开展超前期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加快项目滚动接续,以促开工项目清单、促前期项目清单、促谋划项目清单为抓手,滚动策划生成一批可决策、可落地、可实施的重大项目。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重大项目前期方案研究,加强各环节调度协调,尽可能缩短前期工作时间。强化项目序时推进,狠抓施工进度,优化“晾晒”考核,强化督查问效。

2.大力实施投融资创新行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多元投融资渠道,建立项目投融资模式同步落实机制和评估机制。推动大型基础设施、片区开发项目采用PPP等合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加大力度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性优惠性融资支持。盘活地铁、保障房、污水处理、供水设施等合规经营性存量资产,争取推出一批REITs项目。发挥企业市场化融资能力,在片区开发和城市更新等领域打造集投资、建设、运营、招商、基金为一体的项目主体。

3.大力实施市场主体服务行动。落实领导干部挂钩帮扶机制,积极帮助企业破解资金、用地、技术、人才等方面问题。强化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有效性,推动政策评估、整合、提升,加强市区间和部门间政策统筹,细化企业分类分级政策体系,加快推行“免申即享”。落实国家、省、市减税降费政策,根据疫情适时延长助企纾困政策期限。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加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强化契约精神,扎实推进清理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完善轻微违法不予处罚等制度,推动市场主体健康有序发展。

4.大力实施全员精准招商行动。在全员招商、精准招商上下功夫,健全重大项目招商统筹机制。发挥国资国企资源优势,吸引合作伙伴、上下游企业及各类社会资本来厦投资。落实“链长制”,组建招商小分队,围绕重点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开展精准招商。推进平台招商、以商引商、基金招商及多种方式组合招商,用好基础设施、城市更新、国企混改等场景资源。加快新机场片区、滨北超级总部基地、厦门科学城、海洋高新产业园等招商载体规划建设,争取尽快落户一批高能级项目。强化以项目落地开工见效为导向的招商绩效考核机制,加快签约项目转段落地。

(二)着力推进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2%、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16件,推动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加快厦门科学城建设,推进能源材料、生物制品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加快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平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与产业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行动,大力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全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以上。推动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建设,支持天马、三安等建设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提高产学研合作成效。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领带动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2.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进天马6代线、电气硝子四期等建设,加快打造新型显示技术产业群;围绕戴尔等龙头企业,引进电子元器件、芯片等配套项目,提升本地化配套水平;力促士兰、通富等企业加快达产,推动联芯等企业增资扩产,加快IC设计产业集聚,完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围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促进软硬件融合发展。优化提升机械装备产业集群,推动太古翔安机场维修基地开工,支持林德叉车、施耐德等企业增资扩产,培育发展智能输配电、国产大飞机维修、工业机器人等新增长点,鼓励水暖厨卫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促进现代服务业链群提质增效。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德邦智慧物流产业园等建设,力促中远海运海沧供应链基地等开工。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航空航运金融等特色金融业务,推动国家体育产业基金尽快落地,争取两岸合资货币经纪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获批。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市建设,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策划一批“互联网+旅游”项目,推动旅游消费复苏;做大影视产业,办好金鸡电影节,力促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影视产业子基金落地;加快中国(厦门)智能视听产业基地、海丝艺术品中心、厦门影视拍摄基地等建设。

4.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培育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推动厦门时代锂离子电池、海辰新材料一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促进金达威、大博二期等加速达产,推动万泰沧海、宝太生物等增资扩产,支持万泰新型疫苗、特宝生物重组蛋白药物等新品研发,加快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建成中医药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打造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海洋高新产业园建设,发展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力争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

5.强化产业要素保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同翔高新城、生物医药港等园区建设。加强产业用地整备,盘活低效产业用地,加快建设一批通用厂房,争取从“项目等地”转变为“地等项目”。加大低成本住房筹集供给,助力企业稳岗用工。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推进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有序放宽工业项目建设“双控”指标,支持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力度,加快建设区域人才高地,持续完善“群鹭兴厦”政策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引导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三)着力推进跨岛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岛湾一体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1.统筹推进跨岛发展。优化完善市级重大片区指挥部运行机制。抓住获批城市更新试点机遇,加快岛内功能提升和城市更新,统筹高林金林、湿地公园TOD成片综合开发,加快开元创新社区、东坪山片区、中山路片区等11个片区提升改造,集聚科创、金融和总部经济等高能级产业,做强城市“主核”。加速岛外新城片区连片成势,以产城融合为重点,推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优化和人口集聚,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集美新城片区、同安新城片区推进滨海旅游浪漫线、文体公建群、市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等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马銮湾新城、同翔高新城加快北部智慧科技产业园、厦门时代等建设。翔安新城片区、机场片区重点完善片区规划,加快新机场主体工程、新体育会展中心等核心项目建设。

2.全面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对外联接新通道,推进新机场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加快建设福厦高铁,推进渝长厦、兴泉铁路厦门支线、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等铁路(轨道)项目和高崎5000吨码头改造等8个旅游客运码头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机场高速公路建设,推动第三东通道、同安进出岛通道开工,力争第二东通道、海沧疏港通道建成通车。构建地铁、公交、慢行一体衔接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4号线、6号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轨道配套公交场站,建成南北向健康步道。基本完成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并实现供水;加快水源连通工程建设,实现原水高线连通(长泰-石兜-莲花-汀溪)全线贯通;推进电力进岛第二通道缆化工程、电力与清水进岛隧道土建工程等。

3.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精做优都市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种子种苗)产业园建设,增强种子种苗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现代农业智慧园、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和特色小镇建设。推动绿盈乡村提档升级,统筹推进农村雨污分流、生活垃圾处理、农房整治等工作。构建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水平,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4.加强区域协同合作。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以厦漳泉都市圈建设为引擎,带动闽西南协同发展。编制实施《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厦漳泉都市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厦门海沧-漳州台商投资区、厦门翔安-泉州南安市际毗邻区融合发展,探索建设厦门翔安-泉州南翼科技创新走廊。完善山海协作平台和机制,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合作,大力实施联合招商。提升11个共建共享平台服务能力,强化政务服务、区域应急、城市治理、人口管理等便利化流动和协同治理。推进年度重大协作项目建设,加快闽西南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四)着力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加快释放特区发展新动能

1.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创新举措。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扩区,争取设立空港综合保税区,推动象屿保税区转型,统筹推进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错位发展。推进数字自贸区建设,加快打造贸易数字化示范区、产业数字化先行区、数字创新服务样板区,做大做强14个重点平台。

2.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水平实施经济特区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国际化、数字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落实公平竞争政策,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加强招投标、办理破产、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政务服务等领域创新突破,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保持前列健全信用信息共享开放机制,全面开展信用承诺,推广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应用、行业分级分类信用评价和风险预警。推广“信易贷”,深化信用大数据创新中心建设,拓展白鹭分应用场景。

3.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制定出台《厦门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深入贯彻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推动破除隐形壁垒。加快“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和环节,持续扩大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范围,力争实现“e政务”进驻事项达到300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完善政府保障事项清单编制管理。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深化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服务城市运营、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等方面能力。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系统性推进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储备代储机制。深化常规公交运营管理改革。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五)着力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加快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节点

1.推动金砖创新基地建设走深走实。深入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全面实施任务清单化管理,有效整合利用国内外金砖资源,推动金砖创新基地建设,为金砖中国年贡献亮点成果。加强政策协调合作,推动产业和技术标准互通互认,办好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等活动。促进人才培养合作,聚焦新工业、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开展定制化人才培训交流活动,探索推动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等级互认。推动项目开发合作,打造一批金砖国家新工业赋能平台和创新合作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金砖国家新工业领域数据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推动金砖产业基金实质性运作,推动火炬高新区与俄罗斯国家科技园、巴西帕克科技园搭建合作渠道,促进中外园区企业合作。

2.加快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建设。扩大“丝路海运”品牌影响,举办第四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完善“丝路海运”服务标准体系,新增10条“丝路海运”命名航线。提升中欧(厦门)班列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支持开展跨境电商物流业务。建设海铁联运枢纽,推动海铁联运“一单制”和过境运输快速换装。大力发展航空货运,打造“丝路飞翔”新引擎。

3.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推进厦金两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持续推进厦金通电、通气、通桥项目厦门侧相关工作。推进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厦门两岸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大厦台海运邮快件和跨境电商业务,支持中欧(厦门)班列开拓台湾市场。加大对台引才力度,落实台湾同胞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政策,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就学就业创业、参与社区治理。办好海峡论坛、工博会、文博会等重大活动,深化民间文化交流。

4.全力稳外资外贸。发挥市领导挂钩专班机制作用,加大项目服务力度和政策引导,促进电气硝子等存量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推动冠捷显示、友达光电等项目尽快落地到资。用好进博会、“9·8”投洽会、金砖创新基地等平台,策划引入更多优质项目。加大城市营销力度,以产业投资和生态圈建设吸引更多境外企业来厦投资。加大对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力度,促进外贸转型升级。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化RCEP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金砖国家经贸合作。推进外贸自主品牌专项行动计划。深化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

(六)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更高水平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

1.持续提升环境质量水平。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加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8.8%以上,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建成投用前场污水处理厂一期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推进排水管网正本清源改造,新增、改造污水管网100公里以上,持续提高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加快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等建设,推动东部固废中心生物质资源再生利用二期等开工。继续实施筼筜湖流域和岛外沿海岸线等环境整治工程,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稳定森林覆盖率。

2.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构建全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创建新型电力系统市级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碳汇交易平台,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绿色低碳循环转型,重点发展先进环保装备制造、清洁能源产业、绿色服务业,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

3.持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区联创。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加快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共享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探索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七)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推进共同富裕

1.健全完善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强化重点人群排查管控,严格进口冷链食品检测、消毒和追溯管理。加强疫苗接种工作,构筑人群免疫屏障。加强市区两级疾控队伍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建成投用国际健康驿站,扩建杏林医院,加快发热门诊标准化改造。

2.坚持就业优先提高收入。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工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政策服务体系。加强企业用工监测,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构建工资稳增长机制,适当提高一线职工工资待遇,探索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新机制,着力提升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

3.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防控,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加大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力度,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完善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政策体系,建成保障性住房1万套,推出房源6000套(间),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4.2万套(间)。加强困难群体帮扶和社会救助,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发展。

4.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推动教育补短扩容、名校跨岛行动,推进名师出岛。建成76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8万个,加快16所普通高中建设。加快“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推动理工学院升格为理工大学,筹建海洋职业大学。促进产教融合,加快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持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加快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等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市中医院争取纳入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成投用川大华西厦门医院,加快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专业学科建设。深入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推广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模式,稳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提高至2.05个。

5.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聚焦“文化中心”“艺术之城”和“音乐之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和各类文物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建成投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引进高端体育赛事,高标准筹备亚洲杯足球赛,新增10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

6.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城市大脑”中枢系统建设,推出“一网通办”“一网协同”等第二批应用场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爱心厦门”品牌,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行近邻党建服务模式,深化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提高“大数据+网格化”治理水平,加强“城中村”基层社会治理。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厦门。

7.切实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狠抓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燃气安全等重点领域监管,完善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机制。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扎实做好粮油肉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加快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持续提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推动能源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保障煤炭、电力、油气供应稳定。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察机关监督,高度重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勇立潮头、勇毅前行,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政策解读:《计划报告解读 今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将有哪些亮点?重大项目再提速 百姓幸福再加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