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2-16-00-2022-063
  • 备注/文号:厦发改复函〔2022〕72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发展改革委
  • 成文日期:2022-04-26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105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2-04-26

蔡艺卓代表:

  您在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优化厦门实体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议》(第0105号)收悉。我委会同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等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厦门站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的新起点,正着力强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根基。该建议针对我市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品牌、政策支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工作建议,对我们今后工作极具启发性,对于下一步推动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措施与成效

  (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出台实施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意见》等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文件,同时对标对表国内外最优做法,在开办企业、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等方面,出台市级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累计达637项。当前,我市正着力聚焦企业感知度强的办事便利度、审批流程、时限和事项优化等方面,研究制订《2022年度全市营商环境提升方案》《数字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和《国际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和若干批次的任务清单,将工作任务细化、具体化、清单化,进一步优化提升我市服务企业长远发展的营商环境。

  (二)强化产业统筹谋划

  为避免各区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中的同质化,近期我市正立足现有基础和资源禀赋,全面系统梳理我市产业体系,按照分层分类、瞄准优势、看准趋势的原则梳理产业发展重点,构建“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次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已形成框架体系,召开5次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和吸纳市区有关部门和30多位高校学者、智库机构、代表性企业家的意见建议,正在进一步优化完善中。待市级产业体系确定后,将着力推进区级产业体系的梳理工作,督促引导各区、开发区、重大片区、重点产业园区进一步聚焦主业、错位发展、精准招商,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市区产业体系垂直贯通、整体联动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支持品牌和质量建设

  我市始终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创造高质量供给、促进国内消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出台《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积极引导企业注重品牌建设、品牌培育,增强品牌竞争力。近年来,成功培育了一批质量品牌标杆,共有厦门航空1家中国质量奖企业,科华数据、美亚柏科等5家福建省政府质量奖企业,厦门会展集团等2家福建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企业,天马微电子、长塑实业等18家厦门市质量奖企业,在多个细分领域拥有“隐形冠军”,通过示范引领既驱动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又促进消费升级,实现“一业带百业”。

  自2020年起我市将每年的11月1日定为企业家日,每年开展“厦门企业家日”活动,在社会范围内营造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的良好氛围。通过大力宣传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举措,讲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故事,提升全社会对民营企业家的认同感,增强企业家的自豪感,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及企业家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着力降低企业成本

  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我市出台“1+N”助企纾困政策体系,截至2022年3月市助企纾困12条措施共落实各类“减、免、缓、补”资金约192亿元。今年3月以来,受多地市疫情波及,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面临较大困难,为支持困难行业、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本着“能延尽延”原则我市抓紧开展对“1+N”政策措施延续的研究工作,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若干措施》普惠性政策12条。同时,各区、各有关部门出台差异化政策近20份,近期已陆续发布实施。

  减税降费方面,我们用政府收入“减法”换企业效益“加法”。2021年,我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约为21%,较“十三五”初期降低了7.6个百分点,宏观税负明显下降,全市新增减税降费约60亿元,其中在制造业领域的减税降费超过20亿元,占比约40%,是减负最多的行业,有效促进制造业产值保持较快增长,有力提振实体经济的活力。

  (五)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十条措施》《厦门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规划(2018-2022)》《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对制造企业年服务营业收入及占比首次超过一定比例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分别给予最高60万元奖励。对经认定为省级、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的,分别给予50万元和100万元补助。发布82个制造业创新发展赋能平台,覆盖技术创新、新模式新业态集成、工业数据采集应用、绿色供应链服务、产业金融、检验检测等领域,全面赋能工业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目前,我市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处于智能制造初期阶段,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87.5%;设备数字化率65%;12%的企业符合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以上评价条件;工业企业设备上云率13.6%;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16.3%。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大力营造更优的法治生态、创新生态、人才生态,塑造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营商环境新优势,做好《厦门经济特区营商环境条例》的实施,出台营商环境数字化便利化和国际化方案,推动营商环境各领域补齐短板,切实提升企业对营商环境改进工作的获得感。

  (二)继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措施,做好我市出台的助企纾困等涉企扶持政策跟踪,及时解决政策执行的堵点难点,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着力降低企业成本。

  (三)继续主动跟踪服务企业,倾听诉求,出台的政策更加贴近企业需求,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辅导企业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

  (四)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出台包括数字化转型诊断、智能制造投资补助、智能制造成熟度等级评估奖励、企业“上云上平台”、智能制造人才培训等数字化转型政策措施,推进金砖工业能力共享平台、金砖数字技术标准创新示范平台等尽快形成服务能力,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领导署名:李晓燕

  联 系 人:吴  荣

  联系电话:2893378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4月26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