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2-16-00-2024-056
- 备注/文号:厦发改复函〔2024〕81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成文日期:2024-08-07
邓飚委员:
《关于发展厦门氢能产业的几点建议》(第20241042号)提案已收悉,我委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认真会同市工信局、市科技局以及相关处室研究讨论,现就提案办理情况函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202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同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氢能产业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氢能定位为前沿新兴产业,4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草案)》也进一步体现了氢能作用,氢能产业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新兴增长点的重要领域。
厦门在氢能产业方面已有一定发展基础,具备一定科技和产业优势,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多个环节,集聚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或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平台和人才团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2023年,厦门提出建设“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将聚力打造国际氢能技术与装备输出高地作为重点发展目标,氢能产业生态逐步成形起势。提案结合厦门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围绕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提出一系列建议,我委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认真会同有关单位、组织相关处室研究讨论。
二、措施与成效
一是加强前瞻规划。2022年,我市出台《厦门市统筹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构建动能持续、梯次发展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氢能与储能列入六大未来产业之一,加快前瞻培育;2023年进一步将新型储能(含氢能)列入重点部署的五大未来风口产业之一统筹推进;今年6月,市发改委发布《厦门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将大力培育氢储能,通过创新引领、场景赋能、生态构筑,完善政策要素保障,促进新型储能(含氢能)产业发展。
二是推进平台建设。省市校投入30亿,高标准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实验室集聚人才1300余人,主攻高效能源存储等三大领域,将氢能作为最重要的布局方向之一,开展从材料研发、系统研制、器件集成、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2023年实验室在氢能领域承担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效碱性(ALK)、质子交换膜(PEM),阴离子膜(AEM)等三项电解水制氢技术国内外领先,攻克催化剂、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已自主参股孵化创办华商厦庚氢能、厦门铜乐等21家占股高技术企业,产业化进程进入加速期。聚焦氢能、储能等发展需求,依托嘉庚创新实验室开展制储加氢一体站地方标准项目研究,积极助推氢能标准化发展;推动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升级。
三是开展科技创新。将氢能纳入2023年厦门市未来产业领域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支持方向,共立项支持嘉庚创新实验室、金龙旅行车、厦门理工大学等单位牵头的“离网高性能碱性制氢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等氢能领域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资助总金额2780万元。支持“大功率氢燃料电池重卡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列入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计划。支持企业与厦门大学联合成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的技术攻关;在“安全性”和“整车氢电集中管理”方面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为行业内首创。
四是培引市场主体。支持华商厦庚、鹭岛氢能两家由嘉庚创新实验室孵化的先进制氢装备企业落地翔南片区,华商厦庚由上市公司华商能源出资合办,已建成可年产40套5MW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的中试生产线,取得CNAS检测认证;鹭岛氢能百千瓦级PEM制氢电解槽入选国家能源局首台套装备清单,获2024年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冠军。2023年落地燃料电池企业新研氢能,拟于翔安投建一条燃料电堆和系统集成产线。
五是构筑发展生态。厦门市积极对接广东省发改委、张家口市工信局等示范城市群的牵头部门,进入国家第二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河北城市群;支持金龙集团、厦门钨业等公司抓住氢能产业发展机会,进入氢能赛道,目前金龙集团已具备国家燃料电池客车、货车整车生产资质,先后参与制修订等多项标准,获得相关授权专利31项,2019年至2023年累计销售氢燃料电池汽车2300辆,市占率位居行业前列;厦门钨业成立全资子公司厦钨氢能开展固态储氢材料等业务推广,稀土贮氢合金材料已连续十五年产销量全国第一。
六是开展合作交流。依托中国-海合会国家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平台和第二十四届亚太电协大会等重大活动,将我市氢能产业优势积极嵌入能源领域专题论坛、新能源调研考察、新型电力系统展会及新能源产业推介等环节,通过市领导会见沙特阿美企业代表,厦门大学举办校友讲座对话等活动,推进氢能、储能等领域的清洁低碳能源合作,支持先进制氢装备、储能电池等厦门本土创新成果向阿曼、沙特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海发展。依托金砖创新基地建设,联动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推动金砖国家地区氢能项目对接,助力加快布局氢能赛道。
七是加强支撑保障。与“4+4+6”现代化产业体系衔接,修订发布《厦门市重点发展产业指导目录(2023年本)》,同步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将储氢、氢能-风-光互补等氢能产业纳入支持范畴,给予符合条件的人才薪酬津贴,支持企业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专业管理人才及团队。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抢滩布局。按照《厦门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部署,围绕氢储能设备及材料、氢燃料电池及汽车等领域,加快氢储能培育,助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研究制订氢能领域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和加快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完善规范管理,推进氢能产业创新发展。
二是坚持产学研发展,创新引领。支持嘉庚创新实验室等高校院所持续加强多路线电解水制氢技术及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全链条前沿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推进人才引培和产品迭代;支持筹建氢能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加快氢能产业链核心技术、材料与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参与国家、省市氢能领域标准制定,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三是坚持示范应用,提升规模。扩大本地应用场景示范供给,积极培育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支持氢能交通等示范项目在翔南片区等有条件的区域落地,鼓励企业或平台开展电子制造用氢、百千瓦级离/并网光-氢-储-燃分布式微网系统示范平台等项目建设,以场景示范促进氢能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
四是坚持招大引强,形成合力。适时根据发展情况完善《厦门市重点发展产业指导目录》,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支持产业集聚和人才引进;发挥金砖创新基地资源整合链接作用,促成金砖及“金砖+”新能源产业项目合作;积极对接氢能领域龙头企业、产业生态型主导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成长型企业,布局氢能产业园区,促进招商引资和要素集聚,完善专业厂房等要素保障,推动本地氢能产业共同发展。
五是坚持交流合作,筑就高地。借助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等高端交流平台,依托金砖创新基地、中国-阿拉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厦门办事处等载体,开展氢能产业推介、高峰论坛等专项活动,支持企业发展。面向欧美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砖国家,支持“链主”企业带队组团出海,参与沙特阿美等企业的氢能领域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厦门大学等高校与之进一步深入开展人才和科技交流,共商合作发展新机遇。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李晓燕
联 系 人:黄瑞芸
联系电话:2896135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8月7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