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2-16-00-2025-051
  • 备注/文号:厦发改复函〔2025〕60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成文日期:2025-04-18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159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4-18

市科技局:

  关于张文惠委员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经验,推动厦门市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提案,我委作为会办单位,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张文惠委员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用”融合机制,借鉴其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提出了我市可加速布局大科学装置、树立产学研合作标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四个方面的建议。我委高度重视建议办理工作,组织业务处室认真讨论研究和吸纳借鉴。

  二、措施和成效

  (一)围绕产业发展布局创新平台

  紧密围绕我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向,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夯实原始创新基础。在电子信息领域,推进厦门大学高端电子化学品国家工程中心重组,与华为、中化国际、瓮福等头部企业合作,积极促进厦门大学和恒坤公司成立先进半导体材料联合创新中心,为集成电路半导体等产业发展提供适配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支持;在生物医药领域,支持翔安创新实验室医学攻关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疫苗研发方向)加快建设,成果转化的九价宫颈癌疫苗尽快上市;在新能源领域,布局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实证储能研究院、高比能新能源电池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凝聚产学研资源合力,构建全链条创新支撑能力;在氢能领域,嘉庚创新实验室孵化的华商厦庚已建成可年产40套5兆瓦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的中试生产线,鹭岛氢能百千瓦级质子交换膜(PEM)制氢电解槽入选国家能源局首台套装备清单。

  (二)积极探索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

  积极探索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以智慧储能大型基础设施为例,一方面,突破传统财政投资模式,通过专项债、企业共建等多元化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探索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主体企业化转型,成立专门企业负责建设与运营,成立考核小组负责考核成效,激发运营活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推动科研平台智能化升级,多措并举,支持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加速科学发现,已在电化学能源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三)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积极向上沟通衔接,组织天马、士兰等高新技术企业积极申报高技术领域中央预算内补助、“两重”建设特别国债支持等重要专项,加快培育前沿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高效集聚。支持海辰储能牵头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11家单位,组建厦门市先进电化学储能技术创新联合体,申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产业链供应链瓶颈、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

  三、今后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委将结合职能,持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融合发展,为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引领和源头供给。一是高标准建设创新实验室。支持嘉庚创新实验室联合头部企业申报氢能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推进能源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建设,加强面向新型能源体系的大规模能源转化技术开发。推进翔安创新实验室完成工程建设并全面投入使用。推动海洋创新实验室动工建设,创新资金投入模式和建设、运行机制,争创国家海洋实验室福建基地。二是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高端电子化学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组建设通过考核,面向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国家战略需求,以企业出题、平台解题模式深化产学研发展。谋划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发挥国家集成电路、医学攻关2个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作用,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三是推动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引进骨干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大力筑巢引凤,为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来厦创新创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领导署名:李晓燕

  联 系 人:张  晗

  联系电话:2893334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4月18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