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2-16-00-2025-060
  • 备注/文号:厦发改复函〔2025〕75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成文日期:2025-06-25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2017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6-25

吕鑫委员:

  《关于进一步推动厦门现代产业体系与本地双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的建议》(第20252017号)由我委会同市教育局、科技局、人社局等单位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双一轮学科协同发展,将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您的提案针对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双一流学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深化产学研融合、培育创新科技产业人才等建议,所提建议为我市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措施与成效

  近年来,我市针对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双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的人才培育、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具体如下:

  (一)大力培育人才队伍。在厦高校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培养具备产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厦门大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获批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华侨大学为集美大学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为福建省一流建设学科。出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双百计划”实施意见》,加大力度引进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和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新认定省级高层次人才680人,居全省首位。新引进国际化人才超3000人,为我市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在厦高校积极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服务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在氢能、半导体等领域攻克了2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孵化企业近30家,自主开发的低铱高电流密度PEM电解槽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翔安创新实验室研发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支鼻咽癌诊断试剂,以及国产首个九价HPV疫苗。华侨大学近年实现一批关键学科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自主研发技术运用于厦门地铁、翔安国际机场等重点项目,80项专利技术运用于亿联网络、厦门钨业等企业。

  (三)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厦高校布局关键学科发展,与重点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格局。厦门大学与厦门联通共建“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AI质检平台”,依托激光清洗技术,搭建以5G专网为底座、以轻系列AI质检产品为核心的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AI质检平台实验场景,赋能工业应用。华侨大学与厦门亿联等企业联合完成“多模态智能视讯系统”,项目成果已成功转化,在办公、教育等多领域多场景应用落地。

  三、今后推动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您的建议,会同市教育局、科技局、人社局,加快推动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本地双一流学科协同发展,为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平台建设。鼓励在厦高校院所围绕我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策划布局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更好服务我市产业发展。

  (二)强化人才培养。支持在厦高校紧密围绕我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重点加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学科领域人才培养,持续推动在厦高校加强双一流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加强科研技术攻关,为厦门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强化产学研协同。市科技局将修订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促进我市产业和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协同发展,加强产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领导署名:李晓燕

  联 系 人:林涛

  联系电话:0592-2896217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6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