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2-16-00-2025-066
- 备注/文号:厦发改复函〔2025〕84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成文日期:2025-07-07
陈潮萍委员:
《关于推进厦门氢能产业发展的建议》(第20251149号)提案已收悉,我委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认真会同市科技局、市临空经济片区指挥部以及相关处室研究讨论,现就提案办理情况函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我市在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明确将氢能与储能作为未来产业布局。目前产业发展具备一定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在“制-储-输-加-用”全链条已经集聚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或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包括鹭岛氢能、华商厦庚,厦钨氢能、厦门金龙等代表性企业。提案结合厦门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围绕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提出一系列建议,我委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认真会同有关单位、组织相关处室研究讨论。
二、措施与成效
(一)加强前瞻规划。2022年,我市将氢能与储能列入六大未来产业之一,加快前瞻培育;2024年6月,市发改委发布《厦门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将大力培育氢储能。按照“试点先行”原则,鼓励在翔安率先开展氢能课题研究,推动出台《翔南片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试点工作方案》,谋划将临空经济片区打造成为国内氢能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氢能先进技术与装备输出基地及两岸氢能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025年2月,落实厦门市产业攻坚行动计划,市发改委牵头编制氢能产业图谱,并正进一步制定《厦门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同步推动市市政园林局制定《厦门市加氢站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统筹协调和部门分工配合,协同制定和落实氢能管理体制机制,为促进氢能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推进平台建设。福建省、厦门市和厦门大学三方投入30亿,高标准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并设立氢能研究院,以产业化为目标,通过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模式,建立新型的协同攻关机制,布局氢能从“源”到“荷”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打通关键环节。目前氢能研究院已自主孵化鹭岛氢能、华商厦庚等高科技企业5家,累计吸引投资超1亿元;牵头或参与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总经费超3亿元,含企业配套经费)。同步构建多元创新服务平台,包括12兆瓦电解水制氢装备漳州测试基地,可承接多种制氢装备测试业务;设立氢能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标准验证实验室,逐步建成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一体的标准创新示范基地。现已牵头/参与4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以及1项地方标准。推动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升级。
(三)开展科技创新。实施市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产业技术攻关。2023、2024年连续两年将氢能纳入厦门市未来产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开展氢能关键材料和零部件、氢能系统等研究,已立项支持氢能领域重大科技项目5项、重点科技项目3项、揭榜挂帅项目1项,资助总金额5280万元。包括:嘉庚创新实验室联合华商厦庚实施的“离网高性能碱性制氢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金龙旅行车联合圣元环保、厦钨氢能、稀土所实施的“适用于中型客车的金属氢化物储氢和低铂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开发与集成”项目,厦门理工学院联合金龙联合汽车、厦门大学、厦门质检院实施的“长续航高安全液氢重型商用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项目,三达膜科技联合鹭岛氢能、嘉庚创新实验室、厦门大学实施的“高适应性500标方高效PEM电解制氢系统及关键材料研发”项目等。
(四)培引市场主体。支持华商厦庚、鹭岛氢能、新研氢能等科创型企业积极与大型国企、央企合作,如中石油、中石化、华润燃气等企业合作,初步构建区域氢能产业链群,技术与产业优势明显。华商厦庚已建成可年产40套5兆瓦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的中试生产线,并取得CNAS检测认证,离网碱性制氢项目在2024年第三届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大赛中从全球450个参赛项目脱颖而出,荣获唯一金奖;鹭岛氢能在2024年中国氢能联盟、国家能源集团联合地方政府主办的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冠军,研制的百千瓦级PEM制氢电解槽入选国家能源局首台套装备清单,纳入福建省能源领域节能产品推广目录。
(五)构筑发展生态。2024年4月,市发改委联合科技局、工信局等部门作为指导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作为顾问单位,由圣元环保、金龙汽车等25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厦门市氢能产业联盟,通过开展技术研讨、产业对接,促进成员单位技术交流和业务合作。支持金龙集团、厦门钨业等公司抓住氢能产业发展机会,进入氢能赛道,目前金龙集团已具备国家燃料电池客车、货车整车生产资质,先后参与制修订等多项标准,获得相关授权专利31项,至2024年,累计销售氢燃料电池汽车2800辆,市占率达13%,位居行业前列;厦门钨业成立全资子公司厦钨氢能开展固态储氢材料等业务推广,稀土贮氢合金材料已连续十五年产销量全国第一。
(六)开展合作交流。依托中国-海合会国家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平台等重大活动,将我市氢能产业优势积极嵌入能源领域专题论坛、新能源调研考察、新型电力系统展会及新能源产业推介等环节,通过市领导会见沙特阿美企业代表,厦门大学举办校友讲座对话等活动,推进氢能、储能等领域的清洁低碳能源合作,支持先进制氢装备、储能电池等厦门本土创新成果向阿曼、沙特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海发展。依托金砖创新基地建设,联动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推动金砖国家地区氢能项目对接,助力加快布局氢能赛道。
(七)加强支撑保障。与“4+4+6”现代化产业体系衔接,修订发布《厦门市重点发展产业指导目录(2023年)》,2025年3月同步修订和发布《厦门市重点产业骨干人才项目实施办法》,将氢能产业纳入支持范畴,给予符合条件的人才薪酬津贴,支持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专业管理人才及团队。目前我市已布局包括隐山基金、战新基金、科创风投基金、宁德时代泽远基金等主投氢能产业,支持氢能领域初创型、成长型企业加速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坚持规划引领,抢滩布局。按照《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2035年)》《厦门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部署,围绕氢储能设备及材料、氢燃料电池及汽车等领域,加快氢能产业培育,助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加快出台《厦门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研究制订扶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完善规范管理,推进氢能产业创新发展。
(二)坚持产学研发展,创新引领。支持嘉庚创新实验室等高校院所持续加强多路线电解水制氢技术及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全链条前沿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推进人才引培和产品迭代;支持筹建氢能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加快氢能产业链核心技术、材料与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参与国家、省市氢能领域标准制定,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三)坚持示范应用,招大引强。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优先支持氢能在交通领域应用,加快推进翔安“氢能公交车+撬装式加氢站”示范项目建设,开通我市第一条零碳氢能公交示范路线,逐步拓展至渣土车、冷链物流,重卡等示范应用。适时推进福厦氢能高速示范,形成联通华东、华南沿海省际“氢能走廊”的节点城市。着力拓展多领域示范应用,鼓励绿氢在半导体、高端玻璃制造、稀土冶炼等行业推广应用;在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可再生能源+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以场景示范促进氢能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吸引一批优质企业落地。
(四)坚持交流合作,筑就高地。当前,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地缘政治博弈深化的国际背景下,欧盟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中东和北非地区则凭借丰富的光照资源和港口优势,正成为全球绿氢新兴市场,这为氢能装备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机遇。发挥金砖创新基地资源整合链接作用,促成金砖及“金砖+”新能源产业项目合作;依托中国-阿拉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厦门办事处等载体,组织开展氢能产业推介、高峰论坛等专项活动;支持我市氢能企业联合央国企,形成团队解决方案,面向欧美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金砖国家,参与海外大型风光储一体化和独立储能电站等项目建设,共同拓展合作新空间。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李晓燕
联 系 人:张晗
联系电话:0592-2893334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7月7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